大连海洋大学数字图书馆

2012年第二期:换个角度看历史

  • 发布时间:[2017-09-01]
  • |
  • 阅读次数:2547

    在本期中,编者推荐了《万历十五年》、《文武北洋》二本书,试图通过这二本书来改变读者早已习惯的对所有历史事件的固定讲述,进而探究一下历史的真相。



1.《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同时,我们读到戚继光、张居正、海瑞、申时行、李贽等人的一些行为举止,给历史留下的影响,更可看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明朝的特征在于‘依靠意识形态作为统治手段;意识形态充斥了帝国的各个方面,无论从强度还是广度来说,都是空前未有’。”用今天的眼光看,明朝必然走向灭亡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还在集权的皇帝身上。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本书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黄仁宇是史学界的异数,致学于哈佛学派和剑桥学派之间。作者将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按现代大史家钱穆先生观点:不知一国之史则不配作一国之国民,则黄仁宇欲树国民历史性格功不可没。

    本书作者黄仁宇,一九一八年生于湖南长沙。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获博士学位(一九六四),一九六八~一九八零年任纽约州立大学NewPaltz分校教授,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馆藏分类号:K248/6

 

2.《1912~1928:文武北洋》

  颠覆历史的谎言,拨开迷雾认前朝《1912~1928:文武北洋》是一本让人拿起了就放不下来的著作。  这本书写了“北洋”时期的九位名人,五“武”(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四“文”(杨度、章士钊、李大钊、陈独秀)。“文武北洋”的书名由此得来。   正如作者所感喟的:“在政治运动阴影里生活过太长时间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对所有历史事件的固定讲述,谁还有心思与机会去自己翻阅或求证一下事实的真相?” (《文武北洋》,262页)。 “北洋”并非遥不可及的时代,这本书所描述的某些人士,离去的时间甚至只有三十余年,可是,不独如今的青年人,即便是中老年人,绝大多数也已对那段历史以及演绎那段历史的重要人物感到遥远、隔膜、恍惚,脑海中的印象仅仅是各类教科书中的政治定论,空洞,干瘪,峻言厉色。提起“北洋”,除了由简单、粗暴的教科书结论所形成的空荡荡的恶感,谁还会有活生生的具体感悟呢?

   《文武北洋》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让大众经受了一次剧烈的冲击,与“定论”迥异,北洋历史的诸多景观全翻了一个个儿,其全貌也由此凸现出前所未有的别样状态。作者努力于“寻找与发现”,通过寻访北洋时代一些巨子的遗迹(如故居、主要政治活动场所、墓地等),“以他们的遗迹为平台”,倾吐他对近代史的独特思考与体悟。

对于北洋时代,我们想说的太多了,而我们所知的仍嫌太少。正如有的学者所感喟的:“往往,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新闻。”史学家固然身负澄清史实的学术责任与明辨是非的道义责任,而作为一般人,我们也有责任与义务去追求澄清史实与明辨是非的历史情怀。毕竟,扼杀、摧毁人们的历史记忆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馆藏分类号:K820.6/4

 



一篇:2012年第一期:关于日本

一篇:没有了